正史cb向,同人产品杂食无差。天雷史嬷⚠️含嬷语的全部屏蔽。🚫拒对正史人物的女性化称呼(性转同人和本来就是女性的除外)

音乐和文学 (随笔1)

突发奇想决定将音乐和文学做个类比…虽然是完全不打算主修这两样的行外人,但毕竟思考是相通的。于是把想法写下来了。一点也不专业。


1 )开放度+深度

听歌和阅读都是人和自己进行交流的过程。既然交流需要各种各样的话题,那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并挖掘出一些深度,就是极普通的事。


很长时间,我只接触pop,也就是商业音乐。然而,主题单一的pop只为迎合听众而作,完全没有体现音乐人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。正如很多畅销书,风靡一时的文字终究只是卖弄文笔罢了。文学价值远不如商业价值。


Plus,只关注独立音乐人,对不参与歌曲创作的歌手不予评价,因为其作品无法与文学作品类比。


2)经典不等于古典

古典经久不衰必有其缘由,但我不会说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糟粕。我个人把古典看作必修的功课和个人兴趣,它们很有价值,但毕竟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。现代作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和绝对共鸣。


类比文学。我很欣赏傲慢与偏见,但是处于这个年纪和阅历,我对于它的理解跳不出导读的条条框框。但一本翻了一遍遍的1984,能让我随豆瓣上藏龙卧虎的引导和自己的探索走出很远。


然而,词汇量、文化差异和代沟,都意味着查阅资料的必须性。如同读书前需要了解作者背景才能明白那些象征,了解音乐作品也需要查阅乐队的历史背景,发展历程和歌词意义。


不过我觉得不必对分类太较真。对于那些自己并不玩乐器、只是想拓展视野的人,搞清楚一首歌是黑金属还是含一点blasphemy元素的死亡金属,真的比尽力去听懂这首歌本身还重要吗?哪个学生会在读一本书时刻意去区分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?(当然,哥特和朋克,科幻和反乌托邦这种还是要区别一下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



3)成长中的改变

改变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,思想的改变亦如此。过去甘之如饴,如今可能冷眼相待,这没什么。人是会成长的。若发现某种风格和自己的追求有分歧,那抛弃它也无可厚非——对于那些喜欢的是思想而非其他因素的人。


就比如,初中时还蛮喜欢Green Day(因为讽刺了小布什?)…但现在只尊敬NOFX;小学书单上就有“老人与海”,但使我真正读懂其中硬汉精神的却是高中语文课。


4)猎奇的风险

不断探求新事物的过程中,必定会接触到黑暗。音乐、文学…任何领域皆如此。


纯粹的善良是未经考验的天真。判断一个人是否会被黑暗吞噬,不是看其是否善良,而是看其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易受影响的人若离黑暗太近,很可能会沉溺其中。而独立思考的人会利用黑暗,而不被黑暗所蛊惑,不论看到什么都始终记得真实的自我。然而这也是一个谬论:不受一些诱惑和考验,怎会知道自己懂不懂独立思考?


我不会忘却当初因ACU好奇去看萨德侯爵,结果差点吐出人生第一口奶的心情;但是同样的,我也不会忘记被“树上的男爵”这样本有趣的书所吸引,最终结识了卡尔维诺这个伟大的灵魂。


不敢猎奇,怎么跳出语文老师可怜的书单?(受够了“边城”和“西厢记” )不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,将来如何独当一面云游四方?不经历考验,怎能在面对堕落时依然坚持自我?


+ Conclusion:

看书也好,听歌也好,影视也好…必然存在消费消遣的部分。但我觉得不能让所有东西就这样被刷过去而已。


(仅为个人想法。分歧是不可避免的,也是受欢迎的。不同观点的碰撞才会使思维提升。到底是有多脆弱的人才会可悲到去禁KY?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,任何人都有权发表想法。

bazinga!毕竟我暂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angry young person……

评论
热度(5)

© 撒灰派对🥨 | Powered by LOFTER